文章摘要:長尾效應這個詞常見于各行各業的各種文章當中,如今在傳媒行業的不同工種里也成為并不罕見的熱詞。在了解長尾效應理論的應用之前,我們先要知道它是什么。
(圖片轉自網絡,侵刪)
1、什么是長尾效應
長尾效應起源于美國《連線》未來雜志主編安德森,他在雜志中指出: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統需求曲線的頭部,而在于需求曲線中那條無限長的尾巴。
長尾效應官方名詞解釋:
長尾效應的根本是強調個性化與差異化。人們的需求通常集中在頭部,這部分可以稱之為流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個性化、零散的小量需求,它會在需求曲線上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長尾效應的關鍵在于,這條長長的尾巴所代表的非流行市場累積起來也會形成比流行還大的市場。
2、長尾效應理論在傳媒行業的應用
由于傳媒行業是個很寬泛的詞,因此小編在此文中細化為中國本土綜藝節目的長尾效應。
隨著網綜時代的到來,垂直細分圈層成為綜藝制作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內容垂直化、受眾細分化、領域圈層化,表面看過去很好理解。優酷的“這就是系列”(《這!就是街舞》、《這!就是鎧甲》等)、愛奇藝的《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等是典型的垂直細分節目,它們的原始受眾小眾,喜歡嘻哈的人很少、喜歡街舞的人很少。針對小眾人群的節目破圈而出,有時能夠成為當年的爆款節目,甚或者像《中國有嘻哈》這樣成為一檔現象級節目。
在綜藝市場的垂直細分背后,是從業者對于長尾理論的把控。長尾理論認為非主流型的小眾市場人群不斷累積,會成為龐大的數字。綜藝節目正是深刻理解了這一點,于是無論臺綜還是網綜,很多的節目都從小眾化題材入手,中國綜藝用長尾理論在摸索著一條原創內容生產之路,傳統的二八定律不再奏效,精細化、垂直化才是未來的內容生產之路。
對于傳媒行業的其他種類來說,綜藝節目在精細垂直化、影視劇亦是如此,廣告同樣可以借鑒此法。不再需要去全方位多點開花,只要深耕一個細分領域,必然會有所收成。